供應鏈管理的流程
來源:達博六號 發布時間:2016-11-23
供應鏈包含了一系列流程,這些流程發生在一個組織內部或供應鏈中不同組織之間,它們結合在一起共同實現客戶對產品的需求。一般來說,有兩種不同的供應鏈管理流程觀:
(1)周期的觀點(CycleView)。供應鏈中的流程被分成一系列的周期,每一個流程周期都發生在供應鏈中兩個相鄰組織的接口。對于一個由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和客戶組成的典型供應鏈,整個供應鏈流程可分為四個流程周期,如圖3-1所示,即客戶訂單周期、補貨周期、制造周期和采購周期。流程周期的觀點在考慮供應鏈運營決策時非常有用,因為它清楚地指明了供應鏈各成員組織的作用和責任。

(2)推/拉的觀點(Push/PullView)。供應鏈中的所有流程可分為兩類,取決于流程的運作是對客戶訂單的響應還是對客戶訂單的期望。拉式流程從響應客戶訂單開始,在運作時需求是確定并已知的。推式流程是從預測客戶訂單開始,在執行時需求是未知的,必須先做預測。供應鏈中的推/拉邊界(Push/PullBoundary)是供應鏈推式流程和拉式流程的分離點。以戴爾公司為例,個人電腦(PersonalComputer,PC)裝配的起點是推/拉邊界,在個人電腦裝配之前的所有流程都是推式流程,而裝配流程及其之后的所有流程都響應客戶訂單,因而是拉式流程。推/拉的觀點對制定有關供應鏈的戰略決策非常有用,例如供應鏈管理中延遲產品策略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觀點,通過對產品設計流程的改進,使推/拉邊界盡可能延后,便可以在充分利用規模經濟的同時實現大規模定制(Masscustomization)。
供應鏈管理的主要流程包括計劃、實施、執行評估等內容。計劃包括需求預測和補貨計劃,旨在使正確的產品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交貨,可以使信息沿著整條供應鏈流動,這需要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同時這也是成功管理供應鏈的根本所在。其次,供應鏈管理的實施主要關注運作的效率,如客戶訂單執行、采購、制造、存貨控制以及后勤配送等系統,其最終目標是綜合利用這些系統,提高貨物和服務在供應鏈中的流動效率。其中,關鍵是要將單個商業應用提升為能夠運作于整個商業過程的集成系統,也就是要有一套適用于整條供應鏈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包括實施框架、優化業務流程、技術標準、通信技術及軟硬件設備等。最后是執行評估,它是對供應鏈運行情況的跟蹤,以便于制定更開放的決策,更有效地反應來應對市場需求。利用電子商務工具,如財會管理系統,可進行有效的信息審核和分析。為了解決信息通路問題,許多公司正在開發集成數據倉庫,它可提供數據分析工具,管理者能夠在不影響系統運作性能的情形下分析商業信息,或利用基于Web的軟件媒體做預先分析。
供應鏈管理涉及許多環節,第一環節是制造商,制造商從原料供應商那里得到生產資料后加工成產品。然后,其產品由供應鏈的第二環節也是最關鍵的環節——物流配送中心負責某特定范圍的銷售,產品經配送中心又分流到供應鏈的第三環節——各區域的分銷商,具體負責各大區域的銷售工作。在各區域的分銷商下游又分流到供應鏈的第四環節——眾多的零售商,由它們銷售給最終用戶,這是供應鏈的最簡單的基本構架。供應鏈由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廠商、分銷商和零售商聯結起來,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共同承擔流通環節的風險,充分顧及合作伙伴的合理利潤,對新產品的開發和生產計劃以及分銷進行嚴格引導,互相參與對方的決策,共同努力,實現各環節的資源充分利用,獲得整體最優的回報。在一個完整的供應鏈中,厚此薄彼必然會使供應鏈出現薄弱環節,最終導致供應鏈的斷裂,針對不同行業的需求,激活供應鏈管理的各個環節,更大程度地發揮供應鏈管理在提高企業競爭優勢方面的作用,協調物流、信息和資金三大要素,使企業運營更加流暢,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客戶滿意度。